其实关于是否移民才算是对一个中国孩子未来做出的负责任的交代,我自己也未考虑地如何透彻明晰。但是在劝说别人的时候,却总是这样犹如黄河治水连绵不觉,也许是旁观者清,也许只是人类爱絮叨的缺陷而已。
想起那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1)
如果你爱她
就带她去纽约
因为那里是天堂
如果你恨她
就带她去纽约
因为那里是地狱
这是小说《北京人在纽约》里面的一段话。当年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在广播里面听广播连续剧听到的,就一直记得。
我的学校在天津,距离北京140KM,那一年我大概是第一次听到“移民”这个词,潜意识里电光火石般蹿过一个念头“如果我移民会怎样”,这个念头是如此地让自己镇惊和害怕,以至于以秒杀的姿态迅速就将这个念头消灭在潜意识之中了。并且我在大学时期比较痛恨的一门课程就是英文,因为老师连普通话都讲不好,英文发音也不怎么标准,我觉得一点兴趣都没有,而且还要硬着头皮考四级,拼命考了3次CET4,终于在最后一次考了62分,连滚带爬过线了。
第二次距离“外国”这个概念比较近的时候,是进同济读研究生。开始大家都一起上基础课程那一年还没什么,结果到第二年,就发现很多人考GRE,同济的硕士学位不读也不要了,直接去美国读他们的MASTER学位了。当时就觉得“咦,还可以这样啊?太随便了吧”。当然我是不可以效仿他们的,因为我的研究生读书机会是非常不容易取得的,而且考研本来就是为了毕业后在上海找个工作把户口落在上海,如果我也效仿我的同学们,我的户口很可能又回到我想要离开的地方了。当时有两个感慨,一是,幸福的家庭(父母给自己的那个)能给人以力量。二是,如果我考研不是为了户口和工作地的原因,也就是说如果不是万恶的户口制度,我也可以效仿我的同学们,去美国学习。因为当时我的英文已经还不错了。
出生于一个异常不幸的家庭,以至于我常常羡慕那些孤儿。孤儿们固然不幸,但是至少没有无耻的双亲。很多时候你为身上流着他们的血而感到羞耻。这样的家庭就无法给人以力量,你会总是担心“退路”,因为你没有退路,你的一切都依靠自己。这样的情况下,你的“闯劲”很多时候都大打折扣,你无法在内心深处告诉自己 “就算没有前途和钱途,还可以回到父母那里避避风,休息一下”。因为你没有这样一个地方。
像很多的读研的人一样,我读研的动机主要是为了“迁户口”,再其次是前途和专业的考虑。现在回想起来,读研这一步是很正确的选择。我只花了几千块钱和2年半时间就换到了一个上海户口,以及一个硕士学位。如果我最终无法办移民,我至少为我的女儿抹平了“户口”这个障碍。当然,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看到这一万恶制度的消亡。
到了同济以后,当我发现英文依然是我的主修课程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我问了很多个为什么:为什么无论什么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习,都依然要把英文作为主要考核科目呢?为什么一个在中国的读书人要在英文上花去如此之多的时间呢?为什么学了那么多年大家的英文还是这么烂呢?(一定是因为英文不够好,才依然要大家继续学习)?为什么我还要硬着头皮学一门课程却不去真正掌握它呢?我说掌握的意思是说,如果有人要考我我就觉得可笑“谁不会啊,你行吗就来考我?”
然后,我扔掉了研究生课程英语书(当然不是真的扔掉而是不再局限于它),因为即便学完那两本书你照样还是一个英语很烂的家伙。那一年跟着那些考GRE的疯子们,他们背几万几万的英语字典,我就以1万词汇为目标开始突破单词。然后,当我以自学的姿态而不再是应付地开始学英文时,妈的,我发现我深深的爱上了她。很快一年后,我再考CET6的时候,考了80多分。虽然CET6也是一个傻鸟考试,蛮Changlish的考试形式。
我最后一次拥抱"留学梦“是在离开同济前那半年,好朋友拉我去一起上GRE补习班----跟风,大家都去嘛。我就去了,花了将近2千块,我那个心疼啊。在一个巨大的阶梯教室黑压压一屋子汗臭气,一个叫许道正的老师讲解GRE答题,听的也不甚有趣,远不如传说中的老罗。其实我当时眼看上海户口也有了,女朋友又如花似玉,我都不怎么想出去,虽然外面的世界依然像个妖娆的荡妇时不时勾引地我心痒痒。但是毕竟美好生活马上就要开始了。在这种潜意识下,一次偶然的酒足饭饱之后我急性阑尾炎了,我把这一切归因于读GRE太累遂当即放弃留学计划的前戏GRE。
之后,好朋友和我都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他进了一家研究所,工资微薄。我进了当时比价热的通信行业,也是研究所,工资也微薄但稍有喜感。2年后到了千禧年,好朋友说他还是要试试,虽然他的分数只有2000分,但是他想试试他的运气。
那一年,他去了迈阿密读研究生,导师去世后又转战去纽约。之后就很少回国了,儿子也出生在美国。如今他们夫妻两个因为嫌弃纽约的”严寒“搬去了南部的金士顿---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个内存条的名字。
到现在我在回复这个帖子的时候,我已经是法航的金卡会员,在西班牙待了将近4年。西欧去旅游跑过法国,葡萄牙,意大利,德国,挪威,捷克和希腊。在来这里之前,也是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去非洲肯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和南非国待了总共几个月的时间。
我5月1号回国。
(2)
我很喜欢freeoz这个地方。挺怪的或者说挺正常的,国内的大部分论坛,无论你发个什么样的帖子,都有人跳出来骂你傻逼或者脑残。不是说不能忍受别人的骂傻逼,而且觉得,他们都很”暴戾“,不愿意讨论不耐烦讨论。根本没耐心。你看这里的这些同学,你发了这么一贴,顶了180多个回帖,这些孩子是多热诚的人啊。这让人感到,这个小社会的人都很”正常“,他们有些见解,不见得就是绝对真理,但是他们都愿意冷静的说,耐心的说,娓娓道来的说。他们都有一些正常人该有的耐心,更可贵的,很多人还有常识,生活常识,民主常识。
我同意有人提到的这样一句话,”个体的差异要远远大于国家的差异“。这句话其实对考虑移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思考。但是,麻烦的是,如果自己没有在国外住过一年半载的,要对这一点有感通身受可能还比较困难。而且要解释清楚这个,似乎也很困难。
南非国是赤道以南非洲的一个高度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建设地比欧洲的这些城市干净漂亮。现在的南非四个成年人中,差不多有一人带艾滋病原。艾滋病对南非的影响很大,由于艾滋死亡,人口按每年千分之三的速度在下降。由于艾滋死亡这么严重,连中小学老师的补充都很难,不是中小学老师因艾滋死亡后,不仅学校难以很快补上,而且使活着的老师也难以专心教学,不知自己会活到哪年,何必那么认真呢?人们的储蓄率也不高,活了今天不知明天如何,何必存那么多钱呢?但是,从自然环境,高速公路,城市建设,文明程度,简直nice的不得了。我的同事在那里生活的挺好。
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的驻外记者们,以及驻外使馆的工作人员,很多人的子女在当地读国际学校,从小学西语和英语,大学非常顺利就去了美国读。
说到这里,你大概多少能明白我想说什么了吧?你能给你自己和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在当地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你的可支配收入的多少,绝大多时候这还影响了你和孩子的”生活质量 “。这就是为什么在FREEOZ上已经有一位仁兄反复发过一个帖子,移民与否对于在中国家庭收入有8-25万的人,是最不好预测的。我对于这个数字基本认同。你不要说,你家的情况正好是这个区间哦!
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集权和专制,集权体现在很多该规地方政府拥有的权力,也收归到中央政府手里了。很多该老百姓自己拥有的权力,被地方政府收集走了。老百姓一点权力(不是权利)所以被称为屁民。不需要你的选票,没有人需要看你的脸色,那不欺负你欺负谁?很多该归”私有领域“所有的权力,也被政府收集走了。比如全国的媒体都被中宣部控制,而他们大部分本来应该是私营公司应该自由发声,自由表达意见的。专制就不说多说了,都明白。发展的方向,当然是民主政体和权力分散以及下放,即便不是联邦制,也需要把”村里是否需要修厕所修几个厕所“这样的权力还给村民去解决,而不是由远在百里外的睿智的县太爷决定。村民们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是解决好自己家门口那些问题,么有人比他们更清楚。政府只需要在宏观上对需要不需要允许朝鲜难民入境这种大问题上决策把关就行了。
之所以发展成这样,之所以还能有文革闹剧,表面上好像是个别现象偶然,但是环顾所有搞过的社会主义的地方全都是这样:全都有饥荒,全都有对老同志和异己者的清洗,全都想权力世袭(庆幸我们差一没弄成也这样,本来想弄来着)。这只能说明那个主义本身就有问题。那个主义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是 自己认为自己掌握的是绝对真理,而且为了达到这个绝对真理可以不择手段---这就不是科学的态度。科学是讲究验证,而且是反复验证的。怎么能人家不同意你就肉贴消灭呢?2为了建立人间乌托邦,过分夸大”人性可以改变”的程度。可以将所有公民都改造为“完全无私的人”。以至于墨索里尼曾经赞美列宁,说他是雕琢人性的艺术大师。但是人性有闪光的一年,也有自私的一面,有维人性,即有维常识有维科学。现在绝大部分国人也该都认识到这一点。最后一点是,马同学借鉴了达尔文进化论,把它楞搬到政治哲学领域,于是推导出资本主义就是一个要被代替的制度,而且社会主义不但是一个方向,而且是一个必然的方向。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推断。
问题在于,你们现在在北京已经有了一个小康的生活。在这个情况下,有几个情况是你根本不需要考虑的:1.到澳洲去纯粹为了女儿,而放弃维护一个正常的家庭,比如夫妻分居。这种不正常的家庭环境所带来的弊端可能已经大于澳洲自由环境给她的好处了。2.现在想的就是放弃专业,到澳洲去做很苦的工作,然后供孩子读书。这样势必你对孩子有要求,不希望他贪玩,希望他将来有成就。这本身就违背了你当初来奥的初衷。3.把移民作为人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这会是一个考虑,一个努力的方向而不应该成为人生目标。我们在国内,我们依然可以为孩子做很多事情:教他学英文学好英文,教他做人的道理,教他民主常识,教他出去要排队不在地上吐痰,教他耐心,教他不屈服.........
也就是说,你所要考虑的是,如何能在办成移民的情况下,给孩子在当地一个稳妥的生活环境,而不是一个朝不保夕的环境。当然,出去后在当地找不到专业工作,然后可以以很平和的心态去打Labour工作,也就算是一个稳妥的生活。关键是,你要自己觉得开心幸福。不可能你咬着牙齿忍着去挣孩子的幸福,这种情况下,孩子看到你那样他能幸福吗?
孩子的幸福最终需要建立在你以及你丈夫的平和坦然自信开心上。
很多人提到你目前跟移民职业列表的差距,我觉得这都不是大问题,如果真的决定出去,甚至你老公可以到相关领域去工作去挣工作经验,必经31岁,在37的我看来还很年轻。就是说,为了移民,倒是可以拿出几年来做一些”为移民做的事情“。
我都还没放弃呢。
0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