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6日星期一

今天让人高兴的几件事

1.  开办事处的车,基本不怎么怕了,感觉越来越好了,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疼了嘿胃口还倍儿好。 晚饭后一气做了三组俯卧撑,咱也练一练叉腰肌!

2. 晚餐提供的西瓜实在是太好吃了,我吃了3牙,没一牙切地都有月亮那么大,平常吃一牙就不行了,今天是愣吃愣吃吃进去的,因为实在忍不住。他们说这是摩洛哥西瓜,不管是哪儿的西瓜,这西瓜是我这一辈子见过的最大的西瓜,基本有上海菜市场里面的大冬瓜那么大而且也基本是那个椭球形状。回头找个机会去补张照片去。

3. 今天看到这个有意思的视频,看到可怜的主持人杞人忧天的样子真觉得好笑,上海方言消亡就消亡了呗,对于我们这种新移民,对上海方言没并没有什么眷恋,而那些孩子显然更加不知道上海话有什么可得瑟的只是觉得绕口---看看连“读书”都不晓得用上海话发“上学”是多么拗口,即便是那些父母也是地道上海人的小盆友----他们哪里知道在万恶的户口严厉管制时代,居民被牢牢束缚在他的出生地,户口就是他身份的象征,而一口上海方言无论走到哪里都标志着你该享有“上海人”的荣光。那是special priority的标志,怎么能不让老一代上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着急呢。想想就在不久前我还一度想跟宝宝说上海话怕她长大了听不懂人家讲上海话而被嘲笑---我也有傻逼的时候啊,当然我的好处是经常反省自己。

当然,对于广东居民维护粤语的行动,我竟然也是举双手赞成的,我觉得他们应该抗议官方强制取消粤语广播电视的霸道,为保留粤语和岭南文化多做一些努力和抗争。

那位说,同样的道理为什么就不可以applied to上海话呢?自己去想吧。要是上海话也需要像粤语一样保护,那什么河南话陕西话本山大叔的方言都需要保护啦,你有收藏癖啊你。

方言的最终消亡是一件不可逆转的事,但是目前粤语还代表着一种声音,需要让它生存下来和官方肉喇叭为争夺话语权抗争。最终,可能会有不同的口音,但是整个华人社会会用一种语言交流,这对经济发展和文化沟通显然利大于弊。

4. 最高兴的事情是,周五就可以回国了。

2010年8月15日星期日

我看到的撒哈拉

在少年时代读书,三毛的那些带有自传体的散文和小说无数次提到这沙漠,在年少的心理撒哈拉虽然就是一个沙漠而已但是还是多少带有一种神秘主义色彩。虽然说沙漠本身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幼年里曾有不少次爬上高高的沙丘尖顶,极目远眺望向沙漠的最里面,绵延起伏的沙海总是让人感触让人神往也让人望而生畏。

毛里塔尼亚的大部分面积都被撒哈拉覆盖,所以他们得了一个沙漠共和国的称呼。今天趁着夕阳西下热气消退跟几个朋友开车出城到了沙漠。仍然想幼年时一样,鞋子里面瞬间就塞满了沙粒,满面尘灰烟火色地爬上沙丘的尖顶,注意到几个细节,1)发现沙丘并不高,不像童年的那些沙丘能感到底下的人小如蚂蚁; 2)不知道是风比较大还是沙粒更轻浮,一直有被晚风杨起来向前漂移动的一层沙,烟雾一样漂浮; 3)一阵一阵的骚臭扑鼻而来,我仔细分辨了一下,确认这不是从大西洋吹来的海腥味,而是来自旁边草率抛洒或掩埋的生活垃圾---可能他们根本就没有经过掩埋,部分垃圾已经被埋沙下可能完全是风的工作。

在这样的气味里面和玩绕的垃圾周围,不知道游鸿明还能不能将《下沙》唱的一样动听。

“天空啊下着沙,别再为我牵挂”。

 

 _DSB0038

在出城的路上随处可见的是环卫单位处理过的垃圾---这已经处理过后的状态

_DSB0044 

初见沙漠和骆驼

_DSB0052

魂牵梦萦的沙漠和缺德但是无奈的垃圾

_DSB0055

用女性的胴体来形容沙漠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了,虽然这里也没法完全避开垃圾。

2010年8月14日星期六

人兽杂交(剧透慎入)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并不知道导演Vincenzo Natali是何许人,我是在看预告片时发现情节够惊悚节奏也够紧凑,并且有我喜欢的Adrien Brody。相信大部分中国观众对他也不陌生。曾经一度我以为Adrien Brody是西班牙去好莱坞闯天下的演员,后来发现我搞错了,他是地地道道的美国演员。不过他那个又大又弯的鼻子实在是太欧洲了。信手想起来的Adrien Brody演过的片子就有 钢琴家 穿越大吉岭和金刚这几部。虽然都不算是超级经典之作,但也不算是大烂片。

怀着拭目以待的心情,我调整好状态做到电脑桌前,并且使用了全屏,可是这部片子实在是太烂太让我失望了。看完后带着对影片一肚子的不满上豆瓣查了一下导演Vincenzo Natali其他相关作品,发现确实没有什么有影响力的力作。而且风格似乎都是死皮赖脸往惊悚悬疑血腥这上面靠靠了之后且并没有什么影响力。如果单从“讲故事手法”上面来说,似乎导演做地并不差,节奏还算快,但是后来查了一下发现导演Vincenzo Natali的名字同时也列在编剧的第一个位置,想想对这个导演也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估计以后不太再会看他导演的电影了。

首先电影的名称Splice不知道被哪个没见过世面的中国大沙漠流氓兮兮地翻译成一个AV感十足的变态名字---人兽杂交。实际上在影片开头演职员名称之后明明打出来的是“人工进化”这样一个妥帖的中文名字,不知道为什么要在中国大陆把它翻译成这么一个噱头感十足的傻X名字,估计翻译者的思路跟新浪首页放初夜处女字眼和女性半裸酥胸图片的编辑是同一个思路,即只要往性往强奸往耸人听闻上靠点击量和票房就可以像房价一样“稳定而快速”增长。

其实作为一个“胡编乱造”的故事来说,这个电影还是可以看的,完全可以用来放松一下。但是基于它的科幻题材,它所表现出来的科学家则胡编乱造到了瞎鸡巴扯淡的地步,就不能不让人说两句了。

电影在进展到第七分钟的时候,Mr Team Leader还说过这样一句台词,我认为我们是一个团队。但是在3分钟之后,开完了会当男女主角这两位顶尖生物科学家发现自己的想法和意图遭到高层的反对以后,这部电影再没有给观众展现任何跟Team有关系跟科研有关系的内容。让人恼怒的是,影片将目前正广受争议的基因科学研究变成了一场儿戏和闹剧。

我们在电影里面看到的,只是自称是scientist的两个白痴老师上演的自以为是,毫无责任,任性胡来的恶作剧。这是对目前在全世界努力工作的生物工程和基因工程科研工作人员的羞辱。也许有些个人看了这部电影之后,真地以为科研人员的工作就是这样恣意无赖呢。

当将人类基因和其他动物基因混杂的想法遭到否定之后,两位白老师就准备单干。在这个时候你看不到他们的这个所谓的科研团队有任何的team work,也看不到任何的managementn,那其他几个团队成员则像氢气一样存在在这个实验室里。单干冒险也就算了,即便参与者的两人之间甚至在进行重大决策之时也不经过任何的讨论和意见交换,我们可以看到在进行决定性的基因重组的时候,女主角自己一个人推着像宾馆里面的早点车一样的试验装置径直冲向一个封闭实验室,这样一个关系到人类命运的试验,她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恶作剧。你完全看不到科学家和工程师应有的哪怕一丁点素养,包括谨慎、思索、倾听团队成员的意见。所以闹的男主角不得不疯狂砸门并大爆粗口, open the fucking door。

两个无知自私的家伙还将自己的胡作非为冠以为了全人类的利益,靠,他们以为他们是毛主席啊。在他们成功培育了怪胎之后,他们的表现则离科学家更遥远了,他们的实验室也不再像是一个高科技研究场所,而更像是一个屠宰场,他们的行文更像是在一个厨房里面杀鸡的厨娘而不是在进行R&D。最礼品的是,在完全不清楚培育出来的是什么玩意的时候,女主角主动脱下面罩脱掉手套准备像接触宠物一样搞定这个怪家伙,看到这我不禁都乐了。这不明显是无脑儿才能干出来的事情吗,难道导演心目中的科学家都是些丝毫不懂得思考的莽夫吗。

再之后,我们看到的则是,两个为了满足自己私欲和好奇心的白老师为了如何不遗余力地将情况推向不可收拾的深渊。最最搞笑的是当女主角发现情况已经很糟糕不可控制的时候,不是使用人类的智慧将怪物引到到安全场所并使用高科技的销毁手段,而是很突兀的出现酷似女性半裸身体被绑缚在床架上,女主角则像切菜一样切掉了她的尾巴毫无根据地说这下她就无害了。整个过程除了让人联想到SM,其次就是fucking屠宰场。为了竭尽全力男主角当然要跟他制造出来的怪物干上一炮,从一开始我就看出导演的这一企图了。所以当最后男女主角终于因为自己的任性胡为受到了小小惩罚的时候,我才稍稍舒了口气----坏人终于得道了一点报应,但是这一点小小的报应相对于整个人类的灭亡又算得了什么呢。

电影的结局即装逼又老套,完全没有衔接过程,也许是我看的片段略掉了一些片段。感觉上是上一分钟男女主角才在冰天雪地的荒野里面大战异形,女主角被异形强暴男主角挂掉而可能还有N多带翅膀的异形战士在四处活动,下一分钟,就在干净整洁的会议是里面big boss和女主角故作深沉的签署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合约,准备培育下一代异形。

拍地好啊

2010年8月12日星期四

阴谋论

最近公司有一小撮人纠集了团购汽车的活动,我正好有这个意向也积极掺和。可惜正好赶上在外出差只能邮件参与无法实地跟他们去摇旗呐喊。

基本过程是这样,本来一大群人涌向某购车点谈好一个价格,并纷纷签署了购车协议和定金5K。结果当天下午有人发现另外一个新成立的购车点可以谈出更为优惠的条件。于是大家纷纷转投新店开始闹哄哄的谈判。谈判结果非常理想,于是大家考虑如何去退掉第一家的定金,从而以更为理想的方式实现自己的购车梦。

尽早谈判代表们过去跟第一家购车点进行了谈判,结果如下:购车合同则明确写了5000预付款,违约要收回。所以只有对他们有利,对我们没利。去告欺诈的话,其实也不是很明确的证据,毕竟协议上没有签名和盖章。也可以到315投诉或者上网揭露,估计费时费事,也并不一定有效果(这个没搞过,所以只是主观认识,也许会有效)。这个也和法律人士咨询了下,无效的协议没有法律支撑,不好弄。所以,总的来说,我们是被算计了,基本上是无法退车了,不过提车速度是会较快,更换了个保险,送了个隔音棉。教训就是以后一定要看清楚合同,明确责任,否则中了陷阱也没有办法。大家验车的时候一定要多注意一些。

其实,买东西都想买最便宜的乃是人之常情,看到第二家发现更优惠于是准备调头也无可厚非。但是明明是因自己已经签署了协议和支付了押金而无法轻易毁约(且不说这合约有多么漏洞百出)的前提下,就悍然就丢上来一个“总的来说,我们是被算计了”这样的苦情结论是不是被压迫感也太好了?!

为什么中国人在莫名其妙的情况下就有充当受害者的莫名冲动呢,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爱思索的我不停地问自己,这是骨子里面的阴谋论在作祟还是由于欠缺契约精神导致的呢,还是兼而有之呢?

 

    10708

8803543_12324784.jpg
8803543_12324784.jpg

2010年8月11日星期三

朋友

在过去的12年里,我一共换了6个工作。其中一份工是在两份工作的间隙里做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这份工作甚至没有出现在我的劳动手册里面。其他的工作,最短的一个,我也干了8个月,最长的一个是我目前从事的,已经有5年之久了---我想多半不是我变地专一了,而是因为我老了跳槽已经不像10年前那样轻而易举,上个大厕就可以把工作换了把老板炒了。

To change a job is not a piece of cake any more.

这还不说我在读研之前在西部地区工作的一年,对于我后面工作的几乎所有同事,他们都不知道我曾经有过在工厂做工人的经历,这段经历对他们来说太离奇了,我怕吓着他们。

平均每个工作你认识40个人---这可以包括10个紧密接触的30个稀松平常的,那么这些年下来,仅仅是打个照面脸熟的人加起来就应该有300个人上下。300啊,这再加上大学同学50个同班的,不同班但同系或者不同系但同乡或者啥都不同但是一起参加过文学社一起装过逼的加在一起也算40个,还有研究生同学20个,一个系或者一个宿舍但不同专业的加一道也有20,抄过来一个计算器加吧,对了,还有高中同学56,初衷同学56,小学同学小学就算了---鼻涕嘎巴还没抹干净呢就开始装熟人了那个不算。

这样算起来,在懂事后,或者严重懂事后这些年里面,前前后后左左右右打过无数个照面一起偷过鸡一起喝过酒一起吹过牛逼一起耍过流氓的准朋友熟人就有500-600朝上。那可是一个营,三个排,九个连的兵力啊,如果把这些乌合之众说好听了叫精锐之师纠集到一起都能弄一出轰轰烈烈的中国群体事件了。

可是认识过这么多人,MSN上的LIST也超过200个,在夜深人静微风和我独醒想找个朋友谈谈个人和太阳系未来发展的时候,不禁暗自喟叹,熟人很多,朋友很少。

随着岁月的流逝,朋友越来越变成某个时点上的概念,而不再一个在时间上持续的存在。在某个时刻某个饭局上酒过三巡话匣散落,那一刻我们聊星象聊民主聊变态教育聊杯具人生,那一刻我们几乎达到了伯牙善鼓子期善听的境界,我们的肾上腺素跟随血液酒精含量和啤酒肚一同起伏。今宵酒醒杨柳岸晓风残月之后,你做你的项目我赶我的报告生活让大家疲于奔命一转眼又是半年甚至这年后另外一个饭局和酒过三巡。

这个时候,朋友变成了一个过去时而不是一般现在时。We were friends on a special occasion.

这还是跟在某些时刻某些方面跟志同道合的general friends一起共度时光的情形,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你都会跟一些自己丝毫不熟悉今后也基本不会去交涉的见过面的“仅仅是认识而已”的人们斛光交错。

一想到这一点,就不免对人类例行公事的社交活动感到绝望。人生这么短,为什呢一定要浪费掉某些时间呢,那些注定要被浪费的时间难道就没有一点转机吗。

冯小刚在《我把青春献给你》中说到过这样的意思,人生不过百,到最后你发现其实虽然熟人那么多,但是真正影响你生活质量的那几个关键角色加起来不超过5,6个。

“匆匆一生遗忘多少容颜,唯一没忘你的脸。”

祝愿每个人都能记住那5,6张脸。并且在需要的时候都能找到和看到他们。

阿门。

 

Lovers

2010年8月10日星期二

记忆风云

在从迪拜飞往卡萨布兰卡的飞机上,旁边坐着一个漂亮的西方姑娘,因为白人的发育一向比较容易让东方人糊涂,看模样估计是大学生或是中学生。我问她去卡萨布兰卡是度假还是干嘛,她说她住那儿。她是摩洛哥人。我说wow, 我以为你是法国人,我以为摩洛哥女性都都戴头巾批长袍。说完我自己都笑了,呵呵,人类的狭隘。她说她这次去北京上海旅游了,还去了世博会,说参观了西班牙馆中国馆摩洛哥馆法国馆。她问我去了没,我耸了耸肩膀说还没去。倒没再多说SB会的不是,我想对于一个外国人恐怕也很难理解一个当地人对于SB的不屑。当然对于在浩荡的热天里面排长队和在大雨里面等上N个小时才能进去参观,她也是了如指掌的。她很得意的跟我说因为她的双语优势,她总是跟里面的法国或者摩洛哥人提前猛陶瓷然后走后门冒充工作人员进去。我说那我下次也要假装工作人员,她说呵呵你看起来不像外国人估计混不进去了。我告诉她说绝大多数中国人对于卡萨布兰卡这个地名非常熟悉,主要是因为一部叫北非谍影的电影。当时死活就想不起来北非谍影的英文名到底怎么说来着。

回来Google了一下,竟然发现北非谍影就叫Casablanca。NN个熊。

后来那孩子告诉我她叫Ines,很想在中国买部数码相机,可以vendor们都开价很高。她说她不喜欢街上的人拿她拍照还不打招呼。我只好跟她说中国人都太害羞不好意思打招呼。

其实,人类大部分猥琐都是因为害羞来着。

在非洲了我很想看看关于非洲的电影。首先我想到的是之前很多年看过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好像那是我刚买DVD和音响,没事就到底下的音像店租上一堆碟来看。发现迅雷没法看这部电影。然后网上查了一下,发现其实这部电影不是关于非洲的,而是发生在一战土耳其入侵的阿拉伯半岛上。之后我想起来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北非情人,我记得那是苏菲玛索演的,可是一查发现时凯特温丝莱特演的。

记忆会在某个环节出现了脱轨,猛地给自己一个surprise。

就像前几天重温七宗罪,前面80%的内容都感觉像是在看一部老片子,但是到了最后那最关键的一部分的时候,我却突然质疑自己:我到底以前看过这部电影吗?我对这个结局感到完全陌生,而我的记忆里面,故事的正常发展,应该是病态的Kevin Spacey继续绑架了一名年轻女子并把她关在一个孤僻的大屋里面的某处,然后摩根弗里曼前去营救,但是狡猾和穷凶极恶的嫌犯不但让人民警察的营救行动得以破产并且把警察追逐猎杀的惶惶如丧家之犬。在一个月黑风高的业务,气喘如牛的摩根弗里曼在一个丛林里面仓皇逃命,后面是穷追不舍杀气凌然的凶手,眼看前面被一条湍急的瀑布和大河挡住去路,在千钧一发之际,人民警察跳入黑暗里面的滚滚波涛之中,随着滚滚浪花才得以自保。在之后我不记得了,但是这部电影难道不应该有这么一段情节吗。

又是一个surprise。

扯了这么多,差点又忘记其实今天我是想为大家推荐的一部电影来着,艾伦·鲍尔在2008年导演的《阿拉伯佬》Towelhead。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个老套的关于青春期的成长的烦恼的故事。但是它还是打动了我,对于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我从这部电影里面获取了力量,受到了教育,感到了温暖。

莎莫·比施尔饰演的13岁女孩正处在青春期提前来到的懵懂好奇阶段,本来在这个茫然困惑的阶段最需要家庭温暖的姑娘却不得不面对两个自私并且已经离异的双亲。即便已经离异,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变本加厉的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诋毁和羞辱自己的前配偶,让本来已经孤独无助的孩子犹如处在湿滑的悬崖边上----一方面荷尔蒙不断分泌小小身体已经有性的冲动,另外一方面她的内心其实仍然柔弱的像个孩子。她不知道如何处理大人的纷争,更加不知道面对父母沮丧的婚姻自己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该如何组织双亲的歇斯底里以及他们对生活感到绝望的求助。她不知道面对有种族歧视观念的父亲自己同黑人朋友的交往出了保密还有什么可以解释,她也不知道面对老男人的诱惑和欺骗以及性侵该如何保护自己。

基本上影片到这里已经将青春期的孤独绝望推向了极致,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孩子的未来滑向任何方向都是不足为奇的。但是这个时候,隔壁邻居盖尔夫妇的出现给了故事最温情的转折。他们在竭尽自己所能在保护着这个已经惊弓之鸟的孩子,当然这一切要感谢美国的法律制度,她的刚愎自用的父亲不能以“我教训我儿子你管得着吗”来直接继续威胁孩子并且不会发生残暴的父亲冲到邻居家拿着棍子把孩子绑架回家的热闹景象。因为孩子遭到殴打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会被剥夺监护权,所以不要以为是自己的孩子就可以随意伤害她。

影片快结束的时候盖尔即将生产的莫利纳对莎莫说,没有人可以强迫你跟他做爱。如果你不满16岁,即便在你同意的情况下发生的性行为依然被视为强奸。

这让我想起来前几天看到的一则新闻,广东一禽兽父亲性侵女儿多年妻子怕别人说闲话丢人而多年知情不报案,后来还是忍无可忍的女儿最终拨打了110才将此案曝光。

我们的身边没有盖尔夫妇。

我13岁的时候没有,现在也没有。

01300000065995121548775700532

(由托妮·科莱特  Toni Collette 饰演的 剧中最打动我的人物莫利纳)

2010年8月9日星期一

地平线那头是什么

记得小时候距离我家不到一百米的地方就是一片巨大的戈壁滩。那片土地是如此平坦如此之宽广如此荒芜,即便是把成年了的我放在上面个体也依然会显得无比渺小。就是这么一大块盐碱地,我时常在那里打发闲暇时光。

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倾斜的光线让整个大地尤显平展,望向视力不可及的地平线,我脑海里面总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地平线那边是什么。

前几天朋友HY在MSN跟我说我还没有走出亚洲呢你基本都已经走遍世界了吧你说你是不是还有美洲没去过啊。我嗯了一声,心想其实还有很多地方我没去过呢其实去过多少地方真地有什么所谓嘛。虽然我确实去过不少地方。

一个人见识的多寡心胸的宽窄眼界的高低知识的贫乏渊博跟他的累积飞行里程数和在多少地方拍过到此一游照基本是没有什么关系。一个跑遍大半个地球的傻鸟也不过是一个见过点世面的傻鸟而已。

不会有什么本质的改变。

在一次面向即将到各国工作的新人的培训课程上,西装笔挺发型酷毙的得意洋洋地自称去过46个国家的培训老师在课程讲了到不超过15分钟的时候,就开始大言不惭毫无遮掩地大爆他个人的种族主义观点,“你们知道印度阿三身上那个味….””你们知道老黑那个体味…”“阿富汗早晚三顿都是Kebub,早上是羊肉Kebub,中午时鸡肉Kubub,下午是牛肉Kebubu,真的没吃的”“阿富汗以西土耳其以东就没有什么好吃的”“你们知道非洲人有多懒吗”如此不一而足。你们可以想象在一个基本都是种族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的课堂上,听众是多么热爱听到这样的内容,于是教学相长学员和老师一起在朝着到民族主义高潮的G点一路High起来。在座的我几乎要上吐下泻一身的鸡皮疙瘩眼看不能收拾,又坚持了几分钟发现老师并没有停止的意思学员们也渐入佳境我只好掩面仓皇逃窜。

那天我直接回家了。

我有一个梦想,我希望能慢慢教会我自己的孩子一个道理:不要凭借一个人的肤色、种族、宗教信仰、语言去判断他的价值。我有一个梦想,我自己的孩子能具备在一个多族裔环境生活所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常识。

在16岁以前,我从来没有离开过我生活过的那个镇子或者其实叫村子也许更合适。除了含情凝视地平线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里面我并没有觉得生活空间狭小。必经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那方圆二三十公里真是够大了。

高三那一年在李勇的劝说和鼓励下,我才第一次坐上长途巴士跟他一起到了石河子市。我们当时是准备去一个打折书市淘些书。那次我们确实买了一些非常难看又经典的文化书。但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买书本身,而是城市里面洁净的柏油马路和马路上披着雨披骑着自行车的行人们。我当时觉得他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们不用担心在土路上骑车黏土沾满车轮寸步难行,他们不用把轮子粘满了泥巴的自行车抗在肩上一路走回家。

很多年后的一个夏天,我又回到了石河子。我注意观察了一下这座曾经像美少女撞一样叩打我心扉的城市,我很惊奇的发现她的马路并不像记忆里那样干净清爽,马路边的树叶上面落满了来往车辆飙起的尘土。街边的行人虽然仍然有很多骑着自行车,可是他们的面容苍白神色凝重眼神空洞。

那年夏天很热。

ttt

2010年8月6日星期五

[转]教你控制镜头的成像质量

很多年过去了,我的相机已经从胶片海鸥120D升级到美能达Z5,后来受不了Z5那晦暗的颜色而进军摄影器材爱好者的行列,购置了NIKON D200。而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所使用的镜头,也从18-200出厂廉价头升级到适马20/1.8,再到27-55/2.8和70-200/2.8。眼看着钱越花越多,照片的质量也相应地得到了令人欣慰的提升,但是迟迟没有美女找我来拍裸照,故而觉得学无所用英雄无用武之地不禁捶胸顿足抱憾全身。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的电脑上依然保留着下面这篇当年研读过的帖子。今天看来它依然非常有指导意义,可惜我已经不记得发帖的作者是何方神圣了,只好对不住强行转帖了。

时间啊,它真是一把杀猪刀。

《教你控制镜头的成像质量》

总以为,摄影镜头理应制造得足够好。并且,足够便宜!比如:应当存在一款18—200mm焦距,f1.4恒定光圈并具备防抖及1:1微距功能的镜头,而这样一款镜头还要让大众也消费得起。然而,这之所以无法成为现实,不是因为设计者没有技术,而是因为厂商没有利润。商人们总是这样做:由他们提供给你的产品,一方面要足够好而使你愿意掏钱,另一方面又要不够好而让你继续掏钱。 
        在我写作这一堆文字的时候,这个世界上不知有多少爱好摄影的大脑在竭尽全力地为如何找到更合适的借口和更多的金钱去升级器材而冥思苦索。但由于财力方面的限制,这当中的大多数脑袋最终会因为无奈而苦恼并死掉数量可观的脑细胞。还是不要做这种无谓的事情了。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怎样让我们手中的廉价镜头通过神奇的光线而得到清晰、美妙的图像。

第一,使用适当的光圈以获得优质影像。
    在摄影当中,对镜头光圈的控制是最为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因为光圈值可以影响到景深效果、快门速度、成像风格和成像质量!不过,这里我们主要是讨论光圈大小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在一般经验当中,使用一只镜头的最大或最小光圈都不能得到令人十分满意的成像质量!当全开光圈时,光线几乎会穿过镜头镜片的全部面积而在感光物上成像。这样一来,镜头镜片因为生产过程中精度不足而产生的缺陷(尺度误差)便会在最终的影像上暴露无余。于是我们收缩光圈,使得仅有镜片中心的一部分面积而不是全部面积透过参与成像的光线。结果是镜片边缘没有透过光线的部分的制造误差没有机会去破坏成像质量,画质就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依此种理论,应该是光圈越小 (同一镜头,同一焦距),成像越好。可实际上,我们会碰到另外一个问题:如果缩小光圈使得镜头光孔变得过于微小,那么当光线通过光孔时发生的衍射现象就会显得十分严重。而这种光学现象同样会降低镜头的成像质量!
    因为光圈值=光孔直径/镜头焦距,所以同样是使用较小的光圈,镜头焦距越短,光孔也就开得越小。根据这种关系,我们不难发现:当用较小的光圈拍摄照片时,焦距越短的镜头越容易因为光的衍射而降低成像质量。想一想,一只焦距为300mm的镜头,即使把光圈值缩小到f32,此时它的光孔大小也和一只光圈开大到f3.2的30mm焦距镜头的光孔大小一模一样!
知道了这些,对于开始所提到的“一般经验”,我们就不必总是在意了。举个例子,我手中有一只70—300mm镜头。我专门测试了它在300mm端的成像质量,结果是最小的f29和f32为最佳光圈!

第二,快门速度也会影响到镜头的成像质量。
    首先我仍然要累述一个“一般经验”,即如果用1/M秒来表示快门速度,用N毫米来表示135相机的镜头焦距。那么在手持相机进行拍摄时,一般认为M需要大于N才不至于由于手的抖动导致图像模糊。也有人更严格地提出M要大于2N,以使图像的清晰度更有保障。其实,以上的“一般经验”与本文并无直接的关系,因为本文完全是围绕镜头而言的,而且还区分了高档镜头和廉价镜头。但是由于上述的“一般经验”让很多人一味地追求更快的快门速度。他们在期望得到清晰的影像时,总是认为“哪怕只快那么一点儿,也会更清晰”。这就有问题了!
    众所周知,单反相机有一个弱点:在拍摄瞬间,反光板的运动会使整个相机产生震动,从而导致影像模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者为一些高档相机添加了反光板预升的功能,有效 地避免了反光板带来的震动。不过目前,大多数照相机仍然不具备此种功能。当然还是那句话:不是因为没有技术,而是因为没有利润!这个时候就只有我们自己想办法了。在这里,我们主要是讨论长焦镜头,因为根据几何当中的相似比,长焦镜头会放大相机的震动,使模糊程度加重。
    高档次的长焦镜头往往一是较重,二是配备有专门的支架。前者就好像在射击时使用较重的枪械反而更稳,更容易射准一样,重力缓冲了震动。并且据我的经验,无论是手持拍摄还是使用三脚架,情况都是这样的。而后者让我们在使用三脚架时,整个照相机能够处于更加平稳的状态,当然也就减小了震动幅度。可是在于普通的廉价镜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镜身轻而不坚固,虽然长却又没有专门的支架。拍摄时,相机完全是靠机身和三脚架的云台相连。光是看起来就极不平衡!在拍摄瞬间,我们可以从取景框里观察到明显的震动,甚至还可以听见镜头各部分因为结合不严而发出的声响!这时,成像便自然无清晰可言。
    不过不必沮丧,我现在就告诉大家,用这样的镜头也能拍出清晰的图片! 方法就是:加PL滤镜、加ND滤镜、收缩光圈、调低感光度(ISO)……总之,尽量降低快门速度,而不是“一般经验”当中的提高!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要 尽可能地延长曝光时间。因为反光板的震动只在抬起和放下是产生。而反光板放下之前快门就已经关闭了。可见,只有反光板抬起时产生的震动会导致影像模糊。现在我们假设这种能够导致影像模糊的震动会持续1/3秒,那么如果整个曝光过程的持续时间都不足1/3秒,我们便可以认为照片完全是在相机的震动当中生成的。也就是说,它的清晰程度100%地受到了相机震动的不良影响。但如果曝光时间为3秒,那样照片的清晰程度就只有11.11%受到相机震动的不良影响。 这样一来,“好的影像”便可以覆盖“坏的影像”,照片的清晰度就明显的提升了。
当然,如果摄影光线强到足以使“M大于N”甚至“M大于2N”,那显然是最理想的。只是当N值较大,光线又不足,比如在室内森林或者黄昏、黎明拍摄照片的时候,我们才考虑去降低快门速度。如果光圈为f8,感光度为ISO200时,快门速度仅有1/60秒,那么谋算着怎样去提高快门速度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无论是开大光圈还是提高感光度都会明显地降低照片的画质。这样我们就收缩光圈至f32,调低感光度为ISO100,再加上PL滤镜,快门速度就可以降至1.5秒了。

第三,时时提防炫光的出现对画质的影响。
    对于那种由大小不一的彩色光斑连接成一条线的炫光,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因为那种炫光是由于画面当中存在特别明亮的光点而造成的。例如太阳或路灯。这些东西存在于画面当中,如果挡住便无法拍摄了。虽然高档次的镜头可以在更大程度上避免炫光出现,不过有时候,这样的炫光却也是挺漂亮的。而对于另外一种最为常见的炫光,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减轻它对画面的影响。 其实炫光并不只是通过镜头才能观察到。我们拿自己的眼睛就可以观察到它:打开一本书,用左手举起来对着天空看,我们会发现书上的字变得没有平时看起来那么清楚,好像有一层薄雾蒙在上 面。这就是炫光在作怪。然后再用右手掌尽量多的挡住天空,并向书本移动,最后让手掌挨着书的上沿。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见那一层“薄雾”越来越淡,字 也变得越来越清楚。眼睛是这样,镜头也是这样。而镜头上的遮光罩就起着刚才手掌的作用。
    可是,遮光罩往往制作得不够长,这里有三个原因:一,遮光罩的遮挡范围要照顾变焦镜头的较广一端;二,做太长了无论是携带还是使用都不方便;三,为了控制生产成本。这个时候,单反相机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我们可以用手、帽子、笔记本甚至反光板等一切既不透光又轻巧的物件去遮挡镜头前面很亮,但又不在画面之中的部分。然后在取景框里仔细的观察效果,以便控制、调整遮挡的方向和角度。直到我们认为所见的景物都处于最合适拍摄的清晰(通透)程度,再摁下快门。特别是在风光摄影之类的“慢摄影”中,这种方法是相当实用的。

第四,适当地改变摄距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善于使用变焦镜头的不同焦段来拍摄照片,也就是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变焦镜头各焦段的成像质量有差别。一般来说(特别是专为数码相机而设计的镜头),在使用较短焦距拍摄时,成像较好。主要表现为分辨率高、反差大、色彩饱和。而在使用普通廉价镜头的长焦端时,常常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分辨率低、反差不足、色彩平淡,也就是影友们常常说到的“肉”。所以说,我们宁愿多用“脚动变焦”,尽可能地使用镜头的最佳焦段以获得更优质的影像,也不要盲目的相信现在镜头上越来越夸张的“大变焦”。
另一方面,因为廉价镜头大都不具备大光圈,若是需要虚化背景(包括虚化前景),不免为难。这也是众多影友不惜花费重金添置大光圈镜头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实际上,要想虚化背景,使用大光圈并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要知道,虚化背景就是要让景深变小。而景深是和光圈、焦距以及摄距这三个因素相 关的。光圈越大,焦距越长、摄距越短,景深也就越小。反之,景深越大。所以,即使光圈大小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也只不过是三分之一的不足。只要把焦距和摄 距控制好,一样可以得到另人满意的背景虚化效果。
    在拍摄微距照片时,我使用18—70mm镜头的70mm端,全开光圈为f4.5,并使用镜头的最短摄距0.38m;而在拍摄人像时,我使用70—300mm镜头的150mm以上焦段,只要摄距不是太远,即使把光圈收到f8,背景也依然能“糊成一片”。
    一方面要求“短”,一方面又要求“长”,可能不免让人糊涂。不过,只要善于分析、比较,明确主要意图,不断地积累经验,用心去理解镜头,漂亮的照片自然会找上门来。
    玩了一年相机,技巧仍是稚嫩得很。一时再也想不起什么,那就先说到这里吧。在拟题目的时候,本来打算用“提升”这个词。可转念一想,镜头买回来,有怎样的成像质量是我们改变不了的。若是改变不了,“提升”又从何说起呢?所以还是说“控制”好。也就是说,我的意思是想和大家一起去重新认识自己已经拥有的镜头。静下心来,去思考,去感悟,去发现镜头的最佳状态存在于何处。而且不仅仅是这样,作为摄影人,镜头就是眼睛的延伸。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把镜头同化。让镜头成为我们的第三只眼睛,像使用自己的眼睛一样使用镜头。当然,这是不容易达到的,它一定是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那么,我们就从认识镜头,学着控制它的秉性开始一步一步地做吧。镜头的生产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时至今日,无论是哪一只镜头也会有它的可爱之处。只要我们能够去探索,就一定有收获。所以,让我们爱上自己的镜头,就像当初爱上摄影一样。从一个新的起点,用一种新的思维,开始新的摄影。

Technorati 标签:

2010年8月2日星期一

流光容易把人抛

那还是我对那个西部省份持有怀念的时候,我静悄悄的开始了注定要痴迷专注执着的爱情。可看看现在,那块土地成了地球上离我最遥远的地方,我可能会去西班牙去圣托里尼去约翰内斯堡卢旺达甚至毛里塔尼亚,可是我就是不会再回到那里去我连它的界限都不愿踏上,有免费的机票嘛呵呵那也不去,除非让我讨厌的人都死了。

 

我觉得酱紫的话,我就基本断绝了那令人心颤后背发凉的出生地和出生人带给我的悲怆恐惧痛苦惊吓和一切能导致癌变的负面情绪。

 

其实我不是要说家庭这么令人扫兴的东西,我只是说,自从那个时候我开始了等待了十几年的爱情----我等啊等啊终于等到了,等到了一个人来真心真意的爱我,她不再嫌我丑嫌我矮嫌我弱不禁风嫌我一无所有。于是我爱的七窍流血七窍生烟很不得把前生后世一起拿出来押到这场爱情上一遍增加它的质量和密度。

我们相爱了,我疯狂的爱她她也疯狂的爱我,虽然我们只有几毛钱,可是我们穿着破拖鞋像个叫花子跑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去旅游,就在前段时间我还看了一下当时拍的照片。我们的样子真想两个受过点教育的盲流,穷,寒碜,但是似乎还挺穷开心的。

那几年,我是多么地爱她啊。而她的美犹如夏花令人动心如秋草。

我们结婚了,我们租房了,我们买房了,我们换新房了,我们的孩子出生了,我们的孩子上幼儿园了,我们的孩子读小学了领回来成堆的乏味课本。

可是我的记忆仿佛永远停留在那年的夏天,我一直都没有弄明白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为什么突然之间大家都喊我大叔,这中间出了依然如花的姑娘,还有一些是胡子拉碴的比大叔还大叔的家伙们也尽然喊我大叔。你才大叔呢,你全家都是大叔。靠!

 

我总觉得,这10年我被时间陷害了。其实只有几个月的功夫而已,却玩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把戏将我的十年投走了。就如同一部恐怖电影里面的一样,被害人原本是不相信他们的那套法术的,结果阴差阳错在惊吓之中选择相信了他们那套鬼东西,结果被他们都换了灵魂,自己变成了一个老朽的躯壳,而自己的年轻的身躯则被换走。

从什么时候起,街上的年轻姑娘不管环肥燕瘦,竟然都觉得好看起来。

从什么时候起,再也找不到当时发疯的感觉世界就是一个无所谓的屁不顾一切。

从什么时候起,我发现世界在变,我,仍然是以前的我。

 

吃完晚饭去住处附近的体育馆散步消食,那是努瓦克肖特哦不是毛里塔尼亚最大的体育馆,能容纳一万民观众。

体育馆的外面有一条公路围着,公路外面一圈才是围墙。公路跟围墙之间长满了杂草,这么说不太精确,没有长满这么多,是长了一坨一坨的杂草,而没有长草的地方就是一片光秃秃的黄土,也许是沙土还有垃圾。这个体育馆啊,我还从没看到过这么倒霉的体育馆。

可是在这条公路上面的还有不少的本地阿拉伯人和黑人,男人,女人,还有小孩在散步和慢跑,他们一个个都看着特别像叫花子,可是他们怎么他妈一个个看起来都那么开心呢。

你们他妈开心什么呢?老子马上就要回中国去买上一辆崭新的汽车,还有一套大房子住,就在人们传说如何如何国际化的傻逼大都市上海,够牛逼了吧,可是我怎么就木有你们这么开心呢。

头顶上有一大团一大团的灰色云朵在向着海洋的方向移动。剩下还有一大半是浅蓝色的明亮天空。

后来我们看好些事体育馆里面也是可以出入的,我们就走进入了,没有狙击手向我们射击。而是发现里面也有人在跑步散步。令人惊艳的是发现足球场地上是一片绿油油的草皮,草皮上面还画了规矩的界限。

我简直好奇极了。

虽然最后发现那草皮是塑料做的,下面是颗粒状的塑胶,但是坐上去柔软的程度和真的草皮也超不多。我们还是贪婪的做了好几十分钟,天基本全黑了才离开。

就这样,又一天过去了。

文章评论统计

文章共计 篇,评论共计 个。

返回首页